老人家的这个手术,在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是个再常见不过的手术。陈长春主任告诉记者,所有有关风湿性心脏病的手术(如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替换房颤射频消融 左心房血栓清除 左心房减容 三尖瓣成型),在医院都已经是常规手术了,每周都有开展。
据悉,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建院以来已成功为3700多例瓣膜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成功率在98%左右。
风湿性心脏病要及早治疗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主要是由于风湿热反复发作侵犯心脏引起的。常因寒冷、潮湿、过度劳累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后复发或加重。风湿热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发病季节及分布地区常与链球菌感染有关,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风湿热最常侵犯的是心脏的二尖瓣,其次是主动脉瓣。风心病多见于20-30岁的青年,多半有风湿热史,发生狭窄病变时间多在风湿热首发后二年以上,基本病变是瓣膜炎症粘连,开放受限,造成狭窄或关闭不全,两个以上心脏瓣膜受到损害,叫联合瓣膜病,最多见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同时受累发病。由于瓣膜的狭窄或关闭不全,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进而出现心慌气短、活动力下降及水肿、腹水等心力衰竭症状。
风心病的表现无特异性,在病变轻的早期可无任何表现。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代偿功能,心脏尚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状态;如果代偿功能失调,不论狭窄或关闭不全,均可造成血流动力的改变,便出现心力衰竭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浮肿、腹胀、腹水、肝、脾肿大等。
陈长春主任特别提醒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应及早地到专科医院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如果一再延误导致心衰或是产生血栓,出现脑栓塞等并发症,会带来终身残疾,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
陈长春主任说,其实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也很简单,专科医生只要用听诊器检查,就会听见心脏杂音,通过心脏彩超、X线胸片等检查就可以明确诊断。风心病一旦发生心房纤颤,就应及早进行外科治疗。
风心病手术技术已经很成熟
陈长春主任告诉记者,风心病患者如平时无自觉症状,一般可不用天天服药治疗。适当休息,避免过劳(精神与体力),饮食宜清淡,多吃富有营养、维生素及易消化食物,预防感冒和风湿热复发,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加重病情。
但如有自觉症状,则应到医院诊治。手术最佳时机是风湿得到控制,心功能在2~3级,也就是患者能轻度活动、生活能自理、尚能自行上3楼。一旦患者出现心衰症状,需经抗心衰治疗,使心功能得到改善并稳定后方能考虑手术。
陈长春介绍说,目前,风心病的手术技术已经很成熟,甚至一些危重的风心病患者通过手术治疗,也能改善心功能,挽救生命,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复劳动力。因此,适合做手术者,要当机立断,把病治好。不适合做手术或暂时不适合手术者,通过合理的内科治疗,改善心功能,为将来手术创造机会。
陈长春主任介绍说,风心病的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心脏瓣膜成形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瓣膜成形术适合本身瓣膜形态较好的狭窄或关闭不全患者,如二尖瓣腱索断裂、瓣膜裂、瓣环扩大等,主要是将受损的瓣膜进行修复,使其恢复正常的开关功能,直视下修复瓣膜,能起到最好的修复效果,也能避免瓣膜置换后的终身抗凝问题。瓣膜损伤严重,不能进行瓣膜成形术的患者,只能采取瓣膜置换术。
在风心病等瓣膜病的外科治疗上,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紧跟国际前沿,屡屡填补深圳的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03年,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成功完成了我省首例射频消融迷宫手术。因术中采用了射频技术,使得手术时间大大缩短,消融仅用时十几分钟。患者是一名叫阿绣的38岁女子,患有风心病、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三尖瓣返流、左房血栓、心房纤颤。心脏病纠缠了她8年,常常心悸、气促、下肢浮肿,并伴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专家运用射频技术避免了多处切开心房壁就切断了心脏的异常传导径路,并为她进行了双瓣替换、左心房取血栓和三尖瓣成型术。患者术后康复很好。
2004年,一名1岁8个月的湖南婴儿在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成功完成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创下了我市年龄最小的换瓣手术患者的纪录。这名婴儿入院时,因先天性三尖瓣严重畸形,已经出现了紫绀,心功能不全,肝大浮肿。由于患儿瓣膜发育很差,无法进行成形术,医生只能为他进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孩子术后的医疗护理难度很大,特别是抗凝药的使用和心功能的维护相当不容易,最后,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患儿康复出院。
据了解,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是我市最先开展心脏瓣膜单瓣、多瓣替换及成形手术、巨大心脏联合瓣膜置换及左房折叠、左室减容手术、无支架生物瓣膜置换术、同种异体瓣膜置换手术、瓣膜手术中同期行射频消融、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医院,每年都要完成200多例瓣膜病手术。
术后要严格按医嘱服抗凝药
为了防止在人工瓣膜表面有血栓形成,临床上采用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的药物通常是华法林。这种药物可以使人的正常凝血时间延长。没有监测的抗凝治疗是十分危险的。如果抗凝的作用过大,可以引起出血,这种出血包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鼻出血、牙龈出血、女性月经时间过长、严重外伤后出血不止,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如果抗凝的剂量不足,则起不到抗凝的作用,使人工瓣膜上血栓形成,造成人工瓣膜的瓣叶活动不灵活,甚至发生卡瓣的情况,即瓣叶处在开放或关闭的一个位置不动,不再随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而产生开放与关闭的功能,极其危险。在瓣膜上产生的血栓有时还会脱落,造成脑栓塞或内脏、肢体的栓塞。
陈长春主任提醒患者,手术后服抗凝药剂量,一定要按照医生要求的那样准确。服用药物的时间每天要固定,建议手术后服用抗凝药物的时间是晚上7-9点,因为晚上活动少,血流慢,药物的高峰处于晚上更安全;抽血监测抗凝的时间通常是在上午,这时正是服用药物的1/2的时间,对监测抗凝结果的评价可能更为客观准确。
定期检查药物抗凝的情况,并根据每次检查的结果调整药物的剂量也很关键。对华法林治疗的监测是抽血化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国际比值(INR)。目前这项监测还需要患者到医院来完成。监测的频率在手术后早期的第一个月,应该每周化验一次,稳定后可以4~8周化验一次。如果化验的结果不理想,应在短期内调整药物后再复查。由于置换瓣膜的位置不同,患者的年龄不同,抗凝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到化验的结果是否在理想范围,需要严格控制的范围是多少以及药物的调整应由医生决定,切不可个人随意决定。
接受抗凝治疗时,患者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均较正常人延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避免肢体、手脚的切割伤和挫伤,更应该避免对头脑的碰撞、打击。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该仔细观察是否有头晕、头痛、肢体无力、麻木,以及特别注意视觉和意识是否发生改变。如果有任何异常情况,应该立即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头颅检查。
健康小贴士
1、瓣膜置换患者要备应急卡片
陈长春主任介绍说,接受瓣膜置换手术后的患者可以乘车、乘船、乘飞机。可以通过安全检查的仪器并接受安全检查。可以操作和使用家用电器、工作中的一般电器设备、仪器、仪表等。可以使用计算机、手机等现代化的办公和通讯设备。
外出旅游要注意带足你的药物,较长时间的外出,出发前要到医院监测一次你的抗凝情况,以做到心中有数。外出后需要按时服药,保证正常的饮食,必要时可以随时在当地医院作进一步的监测。不要参加可能有危险和造成伤害的活动。
接受瓣膜手术后的患者如果发生意外,可能引起比其他人更严重的并发症和后果,这主要是由于其在服用抗凝药物,外伤可以引起严重的内脏出血和外伤出血,并且使出血的时间延长。建议接受瓣膜手术后的患者更要珍爱生命,避免参加可能造成伤害的活动和冒险。建议所有接受瓣膜手术的患者随身携带一个卡片,上面注明接受瓣膜手术的时间和服用抗凝药物的名称和剂量,将这个卡片同你的身份证放在一起。一旦发生意外,救治的医生能够知道你的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2、瓣膜手术后最好避免MRI检查
接受瓣膜手术后可以接受其他手术,但需要在有经验的医院作术前、术后特殊的准备。这包括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停止使用具有长期抗凝作用的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改用短效抗凝药物如肝素,并监测抗凝情况,手术后再逐步过渡到使用华法林抗凝。
接受瓣膜置换手术后如果你的健康有了其他问题,你可以接受CT检查、X线检查和超声波检查,但最好避免接受MRI(磁共振)检查,如果确实有必要接受MRI的检查,应该先接受心脏超声波的检查,在确定瓣膜没有异常和松动的情况下,到有经验的医院在严密监视下完成MRI检查。
当你手术后出现牙齿问题,需要看牙科医生,或者牙科医生告诉你需要拔牙、补牙时,你应该主动告诉你的牙科医生有关你的心脏手术情况和服用抗凝药物的情况。不仅是口腔、牙齿情况需要这样,任何其他可以引起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包括气管镜、胃镜、肠镜、膀胱镜)都应该调整抗凝药物和预防性服用抗生素,以防止发生出血过多和细菌侵入体内引起瓣膜性心内膜炎的危险。
3、育龄妇女术后一年可以妊娠
陈长春主任介绍说,育龄妇女如果接受的是瓣膜成形术或接受了生物瓣膜的置换术,手术一年后,可以妊娠,并且能同正常人一样顺利完成妊娠和分娩。
但是如果你接受的是机械瓣膜置换术,需要特别小心,首先,你服用的抗凝药物华法林有明确的胎儿致畸率。其次,在服用抗凝药物的状态下妊娠是危险的举措。如果你在术后非常希望或者需要妊娠和生子,你一定要同你的医生取得联系,并且需要在妊娠前3个月停止使用华法林抗凝药,同时改用肝素注射,并且需要密切监测血液抗凝指标,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绝不可以擅自停药或擅自妊娠,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预产期前半个月应住进医院,改用肝素抗凝,并由医生检查、用药和确定生产方式。产后3天如流血不多,再酌情开始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