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
  • |
  • 就医
  • |
  • 同行
医院动态
【抢救】 CRT植入术,心衰患者的福音                                          近2年42岁的冉女士在干家务活等体力劳动时感觉气促、力不从心。去年3月在当地一家三甲医院查心脏彩超提示“左心扩大,左室射血分数45%”,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后继续口服治疗心衰的药物。但好景不长,今年初冉女士再次出现走路时气紧,甚至晚上睡觉时无法躺平,一躺平就有“溺水”般的感觉,坐立不安,浑身冒汗,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为什么装了起搏器之后病情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控制呢?冉女士一家忧心忡忡。    2017年4月,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科内一科给冉女士复查了心脏彩超,结果提示“左室射血分数24%”,左心功能仅剩正常人的1/3!胸片提示其心室电极头端位于心尖部,而其双腔永久起搏器程控结果提示心室起搏百分比为90%。收住院时冉女士不能平卧只能端坐,口唇紫绀、面色苍白、颈静脉怒张,病情危重。后予加强药物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     彭长农主任分析冉女士的病情后指出:当心室起搏百分比<40%,右心室心尖起搏比例每增加10%,心衰风险增加54%;右室心尖部起搏依赖的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具有CRT植入的明确适应症;患者既往没有发作室速、室颤、晕厥等病史。结合其经济情况,彭主任决定为冉女士升级双腔起搏器为CRT-P。   该患者升级CRT后的胸片   2017年4月10日上午,在我院导管室局部麻醉下,彭长农主任带领的起搏器与电生理团队为冉女士升级双腔起搏器为CRT-P。在植入左室电极时,由于患者血管畸形,彭主任在反复进行器械优化选择后成功植入左室电极,后续术程顺利,参数满意;术后患者血压明显较术前改善。出院时患者呼吸平顺、可平躺休息,胃口、精神明显好转,患者及家属均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冉女士说,这下终于可以好好睡个觉了!     冉女士来复诊,情况良好                                                                                彭长农主任介绍: CRT全称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D为结合了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 最大的特点是在治疗心脏功能衰竭时可使扩大的心脏缩小,防止患者因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适应群体主要包括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心衰并且有高危猝死风险的患者以及右室心尖部起搏依赖的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 接受CRTD植入术的患者,大多都是心脏病晚期的病人,不少病人除了心脏移植之外,已经没有其他更好的治疗方法,这些患者5年内的生存率和癌症患者相当。 部分植入CRT的患者术后效果良好,大大提高了生活治疗及再住院率、死亡率,为适应症的患者治疗带来了福音。       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自1994年便植入第一台ICD; 每年植入永久起搏器(包括ICD、CRT-P、CRT-D)约150台; 其中内一科在彭长农主任的带领下,起搏器植入量一直在逐年增长,2016年度共植入永久起搏器90台。 目前已全面开展永久单腔/双腔起搏器、ICD、CRTP/D、植入式心电事件循环记录仪植入术,以及与心外科联合开展心外膜电极植入术。 每月固定开设各类起搏器程控门诊; 此外,内一科不仅在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还同时开展外周动脉介入治疗、各类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房颤冷冻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等。 目前科室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名,中级职称人员6名;心血管博士后、博士及硕士、进修生等多人。   供稿:内一邹春霞 2017.08.29
为爱而行,义诊社区   2017年6月24日,一扫连日暴雨,阳光意外地展露明媚,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医护团队走进松坪山社区,为社区居民、环卫工人提供心血管义诊。 早上7点左右,工作人员就到达松坪山公园开始搭建义诊棚架和桌椅。8点还没到,义诊现场就有不少居民和环卫工人在等候。 8点半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党办焦海燕主任宣布义诊开始。之后,健康管理体检中心董卫欣主任为现场居民做了主题为“幸福生活,从心开始”的健康讲座,讲解了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急救常识和如何保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有趣,博得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随后,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杨建安院长、屠洪副院长、陈伟新副院长、李贤新副院长以及西丽街道党工委张谦书记、西丽街道党工委刘雄鹰副书记、松坪山社区党委邱志伟书记参加签约仪式,我院将定期为松坪山社区居民提供义诊。 签约仪式完毕后,开始当天的义诊。医院提供免费测心电图、血压、血糖、心血管等咨询服务。并且组织专人对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管理、存档、电话跟踪服务,找出规律性问题,为今后义诊群众和环卫工人来院就诊提供参考依据。 就诊群众络绎不绝,整个义诊场面火热而有序,医护人员认真对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市民。 阳光很辣、白衣很厚、气温很高,但心血管医院的医护人员为患者服务的热情更高。新医院带来新希望,新医院开启新征程,每一位参与者都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为医院的建设添砖加瓦,用勤劳的汗水浇灌出心中最美的理想之花。 2017.06.25
【新院试业倒计时】鼓足干劲,凝心聚力,全力以赴,扎实推进          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于2006年获市发改委批复立项,成为我市重点民生工程之一,总投资5.14亿元,选址在南山区朗山路,占地面积22458.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8470平方米,建设规模600张病床。新院区将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开始试运营。       新院区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各项工作和工程均有序推进。2017年5月16日,院领导班子带领全体职能科室中层干部前往新院区开例行会议并视察及督导工作进展。   会上,院领导班子认真听取各科室负责人的汇报,并全面部署各项工作推进进程,细化各个科室职责,强调新院区试业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提出要加快新院区信息化系统全覆盖工作,安排好医疗设备进场,做好与物业公司的对接,新院开院前取消全体院领导班子成员、中层以上干部公休假。要求与会干部要有紧迫感、危机感,以倒计时冲刺的姿态,鼓足干劲,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按时完成各项工作。  新院区物业管理公司已经进驻,物业公司负责人就开院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了汇报。                随后,院领导班子视察新院区大楼,对空间规划及设施安装等进行指导。        新院区筹建稳步进行,相信通过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全院上下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定将以崭新的面貌为党的生日献礼。未来的新院区一定不仅仅是环境的焕然一新,更是各个层面的万象更新。增设健康管理体检部、心衰中心、高血压病区、老年心血管科、康复中心,将按照心血管特色开设所有亚专科,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 优美的环境、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完善的医疗设施将带给患者全新的就医体验。 2017.05.22
母亲节故事:医患同心抗病魔         她们是母亲,是儿女,她们是医生,是护士,她们是美艳一方的女神,也是战斗在救死扶伤一线的战士,她们在医院过了一个特殊的节日……    5月14日母亲节,早上八点,医院值班医生和护士已经到达各自岗位,开始工作。 微信上的工作群在闪烁,120转运一个69岁的男性病人到我院,心电图提示下壁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半小时。病人生命垂危,必须6小时内行急诊手术,重建血管,争分夺秒,越早越好。 8点45分,病人进到我院心内科,胸痛剧烈,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仍然“红旗飘飘”。当值医生是我院内二女医生罗颖,她边查体,边询问患者症状:有无脑出血、有无其他出血性疾病等。之后,给予一系列口服药物,同时联系导管室、手术医生,准备进行急诊介入手术。科室主任王丽丽第一时间给予诊断及治疗意见。 内二科的龙娟和曾繁芳两位手术医生接到通知当即从家里直奔医院。病人家属十分担忧焦急,幸运的是的病人儿媳口述病情十分清晰:“早餐后我公公觉不适,胸痛,但不厉害,就回床上休息,我不放心,进去查看,他面色苍白、大汗,浑身湿冷,意识不清,拍打二下后没有反应,我赶紧叫家人呼叫120。我之前是做护理工作的,因发现他动脉搏动不清晰,就取掉假牙,将头偏向一侧,开始胸外按压。病人清醒了,这时救护车到了,抬上车后做了心电图检查。” 掌握病人情况后,手术医生和家属进一步沟通:“病人现在是急性心肌梗死,情况危急,急诊手术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还有药物溶栓和单纯药物治疗,急诊手术是最快捷的、开通率最高的办法,但手术一样有风险,有心脏骤停、心衰、恶性心律失常等风险。” 家属的回答清晰而又坚定:“医生,就急诊手术,我们承担风险。像您说的,先手术我们后补款。” “请问你是做什么职业的?” “我是个护士,不是心内的,但我能理解。”   一分信任,十分责任。     下壁的心肌梗死,往往多累及右冠状动脉,其提供窦房结血供,所以往往可能会引起心跳骤停,随后的冠脉造影也证实了是冠心病,三支血管病变,这次急性心肌梗死病变正是右冠状动脉,行了血栓抽吸及支架植入。从8点45分进医院大门到9时37分球囊扩张,门球时间52分,完全符合国际标准流程。 上午10点,内二手术团队完成手术,患者从手术室出来,心电图完全恢复正常,胸痛消失,心跳回升,血压回升。一个小时后,儿子和儿媳带着小孩过来看爷爷,一家人团聚,一室温馨。   短短的一上午,或许只够一家人出门看一场电影,但对这家人来说,却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幸运的是,病人家属的急救知识帮助家人度过了第一关。到达医院后,医生专业而严谨的态度,传达给患者家属是满满的信任,让患者家属有托付亲人生命给医院的决心。家属的果断决定是患者起死回生路上的第二关,保证了医生实施救治的黄金时间。     2017.05.22
医术精湛,成功救心        日前,一名78岁的高龄患者在深圳孙逸仙血管医院接受心脏搭桥手术获得成功,使高龄不再是手术禁忌。        78岁的王奶奶冠心病已经多年,心脏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活动后胸闷憋气严重。由于对疾病认识不清和恐惧心理,始终没有接受规范治疗。 几天前,老人再次出现心绞痛症状。经过诊断,冠心病已经非常严重,并且病变血管位置无法用内科支架解决,只能进行心脏搭桥手术。78岁高龄,患者射血分数只有30%,进行任何手术都有相对高的风险,很少有医生敢于承担如此高风险,病例很难被收治。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心血管外科勇敢接受了这次挑战。  魏民新主任当即组织医疗小组并联合监护室和麻醉科等相关科室进行病例讨论,全面评估老人身体情况,最后决定为其进行手术,致力于解除患者多年心脏病痛苦,使其安享健康舒适晚年生活。         4月25日清晨手术准时开始,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努力,为王奶奶的心脏搭了四根“血管桥”,手术过程顺利,患者心绞痛症状得到缓解。目前,患者已经转到普通病房,再过几日即可康复出院。 近些年高龄患者日益增加,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接受手术治疗不失为一个正确选择。不停跳搭桥已经成为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作为全市最大的心血管治疗平台,对冠心病个体化综合治疗具有丰富经验,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介绍 冠状动脉搭桥术就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而到达远端,犹如一座桥梁使公路跨过山壑江河畅通无阻一样。 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是一项心脏开放性手术。手术有两部分同时进行,一是心脏本身的手术,二是旁路血管的取材手术。有多条冠状动脉阻塞的病人,需要建立多条旁路,选取的材料会有桡动脉、胸廓内动脉、乳内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腹壁下动脉、大隐静脉等。术后1~3天会送到重症监护室(ICU)内进行全天候的心脏功能监测。手术效果需在术后3~6个月后才能确定。   心脏“搭桥”适合六类人 冠心病患者中,只有20%左右需要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的 1.左主干病变; 2.冠状动脉开口病变; 3.三支或以上血管病变; 4.伴有心功能不全者; 5.糖尿病多支血管病变; 6.对抗血小板药物过敏者是外科治疗的最好指征,远期疗效、生存率以及手术安全性都要优于药物或支架治疗。   搭桥手术相当安全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虽然是一个大的心脏手术,但成功率已达到99%以上,大多数病人术后3天可以下床活动,7~10天可以出院,一个月可以恢复工作。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后遗症等疾病经过严格的术前治疗,并不明显增加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风险。当然,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疗效、减少痛苦、加快康复的必要条件,早期不及时接受治疗,待到出现严重并发症后才考虑手术,危险性自然增加。 2017.05.15
我院CCU联合多科室成功救治左主干急性闭塞并心源性休克一例纪实 2017年03月31日上午9时左右,深圳市孙逸仙医院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CCU)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交班后,刘强主任、徐验主任正在为两位IABP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一位终末期心衰患者研究制定治疗方案。此时,“嘟……嘟……”声响起,急诊科那边电话紧急呼救:“患者韩先生,男,51岁,因胸痛、气促1.5小时经胸痛中心网点医院急诊转入我院。” 曹茜主治医师接电话后,二话没说,马上赶到急科,此刻我院急诊科值班邱春奕医生、赵玉香护士长、张志玲主管护师、陈惠、黄科琳护士正在紧急处理患者。心电图结果让在场抢救医护人员倒吸一口凉气:AVR明显抬高,急性左主干闭塞导致心肌梗死可能性大。患者烦躁不安,全身湿冷,脉搏细弱,呼吸急促,末梢氧80%,心率120次/分,血压60/40mmHg,此时患者已处于大面积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病情危重。 09:15  翁建新医生立即行床边安置IABP术,并通知麻醉科马上气管插管,同时开通“绿色通道”,通知导管室准备急诊介入手术; 09:20  到达导管室,翁建新主任医师、何松坚副主任医师两位手术医生密切配合,一气呵成。穿刺股动脉,送入6FEBU4.0指引导管后造影显示:左主干完全闭塞,左前降支及回旋支均无血流通过,立即送入导丝,球囊预扩,植入支架。只用10分钟即开通主动脉闭塞血管,并成功植入支架,及时恢复冠脉有效灌注。术中患者出现两次室颤,导管室蔡秀华护士长、员凤英主管护士即时电除颤,恢复窦性心律,化险为夷。 09:50  患者送回病房 而CCU病房另一头,以田芳、陈海君护士长为首抢救护理团队早已做好了各项抢救准备:抢救间、抢救车、抢救药物、呼吸机、监护仪等均已到位。 刘强主任、徐验两位主任详细分析病情:患者急性左主干闭塞、心源性休克状态、持续极量的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泵入下血压不能维持、低氧血症、严重酸中毒,有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循环的指征,两位主任当机立断决定启用ECMO。以杨晓涵、于洪涛、叶晓青、黄小蝶为核心成员的医院ECMO抢救小组及时到位,大家各自分工、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展开紧急救治,半小时成功完成床边ECMO安置术;B超室钟新波主任随叫随到,床边心脏彩超及时了解评估心功能情况。终于患者血压回升了,达到110/70mmHg,心率也由130次/分回降至95次/分,四肢变暖,神志转清了,病人急速恶化的病情得到了初步控制。 而此时已是下午1点多了,全体抢救人员早已错过了吃午饭时间,大家依然拖着疲惫的身体,坚持,坚持,再坚持! 曹茜主治医师作为主管医生协助抢救,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丝毫不放松;罗新林主治医师带李超帆、吴泽衡两位轮科医生及时处理科里其他急危重患者;CCU所有原本安排休息的医生全体回来加班,大家都在等待生命的奇迹,只因我们从不放弃!从不抛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韩先生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在CCU全体医护人员精心救治下,术后第三天复查心脏超声,心脏收缩功能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从原来的不到30%恢复至45%,术后第四天,患者神志转清,各项指标均趋平稳,4/4上午顺利拔除ECMO。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患者终于度过了最危险的4天。 CCU联合多科室抢救左主干急性闭塞并心源性休克的频危患者初战告捷! 患者顺利出院,4月24日第一次来复诊,情况良好,能正常生活和运动,在逐渐康复中。 C C U为全院急危重患者的重点科室,工作强度高、任务重,压力大,长期超负荷运转、时刻做好抢救准备。 我院成立 胸 痛 中 心 之后,我院成为深圳市心血管疾病救治的重点医院,也是全市心血管疾病患者诊治的首选。到我院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心衰的急危重患者倍增,同时绿色通道的开通,争分夺秒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每年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二百多例,抢救成功率高达99%。现在我院D-TO-B(门-球囊)时间位居国内同行前列,最短时间为17分钟(从患者到达我院到开通闭塞血管的时间)。左主干急性闭塞合并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之中凶险性最高,病情十分凶险,死亡率高,如果得不及时救治,几乎不能存活,即使在有设备齐全、经验丰富的心血管专科医院,死亡率高达80%左右。 该患者的抢救成功,主要归于医院有全套完善的心肌梗死救治机制、医护团队的快速反应,领导的果断决策;有赖于兄弟科室:急诊科、胸痛中心、心外科(包括体外循环)、导管室、麻醉科等科室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同时也借助于强有力的辅助装置治疗(如IABP、ECMO)。 E C M O 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成功应用,这在深圳市尚属首例,甚至在国际上较少有急性左主干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用ECMO救治成功的报道。标志我院对急危重症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也标志着我市心血管急救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医学小知识 1、体外膜肺氧合(ECMO) 俗称“叶克膜”,被戏称“叶医生”,是抢救急危重症的“神器”。 它的原理是将患者的静脉血从体内引到体外,经膜式氧合器(膜肺)将静脉血氧合为动脉血之后,再用泵将血液灌入体内,可进行长时间的心肺支持。在使用ECMO期间,膜肺可进行有效的二氧化碳的排除和氧的摄取,相当于替代肺脏的工作,驱动泵使血液周而复始地在机体内流动,相当于替代心脏的工作,这样使心、肺得到充分的休息,为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的时间。主要应用于急性重症心肌炎、急性心肌梗塞导致的心源性休克、人工心脏及心脏移植前的过渡。 2、急性左主干闭塞并心源性休克 左主干为左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 的总供血来源,左主干闭塞,标志心脏超过2/3~3/4的心肌供血中断,起病急,凶险,短时间内可导致患者死亡,患者常表现为突然猝死、突发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患者根本不能存活,死亡率几100%。  2017.05.09
零射线消融,为孕妇保“心”护航   零射线,给孕妇“绿色”希望  2017年4月21日,一位怀孕6个月的孕妇被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我院李宜富主任带领的心律失常团队为其成功施行“零射线射频消融术”,为我院首例。手术时间约40分钟,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并于2017年4月24日康复出院。   惊“心”动魄:怀孕26周准妈妈心跳高达180-200次/分钟 患者林女士,24岁,孕26周,有心悸病史3个月,多次于外院就诊,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跳高达200次/分钟。曾在外院给予物理刺激、维拉帕米静脉推注等处理,可短暂转为正常心跳,但不能维持,很快又变成无休止的心动过速。 2017年4月21日到我院就诊,急诊给予食道调搏(一种对心动过速具有特效治疗作用的物理治疗手段)等处理,效果欠佳,仍呈无休止发作心动过速,心率在180-200次/分钟。对于怀有身孕的她来说十分危险,母子的生命正接受着考验,若心动过速再持续下去,很快将出现心衰、休克,导致胎儿于宫内缺氧流产等。   当机立断,医生决定使用安全的新技术 使用药物和物理刺激等方法无效,而继续使用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怎么办? 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内五科心律失常团队经过多次病例讨论,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全面评估,考虑到患者持续的发作心动过速、其他的治疗方法无效且副作用大,射频消融术是唯一能一次性根治并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急诊行射频消融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案。 但最大的问题是患者为孕妇,且胎儿有26周,暴露在X线下对胎儿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而传统的射频消融手术需要在X线透视下进行,医师需要根据不同的X线投射角度去判断消融导管的位置。考虑到孕妇的情况,李宜富主任大胆提出应用Enstie三维系统辅助,零射线下行射频消融术。该技术可避免X线辐射对患者与医生的损害,尤其是对小儿、孕妇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的消融治疗更加有利。而且,我科在使用三维系统辅助下的消融以及零射线下导管消融已有成熟的手术经验。   技艺高超,零射线射频消融消除病灶,母子平安 手术器械的选择,手术的每一个步骤,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等都做了充分的准备……4月21日下午16:30,在李宜富主任的指导下,李腾副主任医师、黄俊主治医师等心律失常团队的医师及护士紧密协作,在Ensite三维标测系统辅助下,共同为该患者实施了零射线下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术。术中电生理检查为病人做出了明确的诊断,即心脏左侧多了一个“传导通路”(医学上称为左侧旁路),经三维标测精确定位后放电5s后,心动过速终止,旁路被阻断。手术非常顺利,历时40分钟左右,患者全程在零射线下,母子平安。回到病房后经过两日的观察,一切正常,患者和家属对手术非常满意,4月24日康复出院。   新技术介绍 零射线射频消融是一种“绿色”的电生理技术,可以使患者避免辐射危害,特别对伴有心律失常的孕妇及儿童是实施射频消融术的最佳方案,能为其保“心”护航。零射线下射频消融手术,不仅对仪器设备要求高,而且对手术医师的手术熟练程度、操作技术要求更高,同时需要医师、技师、护理团队的紧密协作。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内五科心律失常团队近年来不断开拓进取,在我市率先开展了零射线射频消融术及多项心律失常介入新技术。目前能完成室上速、室早、室速、房速等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手术,在广东省处于领先水平。   2017.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