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
  • |
  • 就医
  • |
  • 同行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查看更多
十年坚持,心血管病防控向前一大步

  4月19日,在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举办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十年回顾活动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该项目负责人胡盛寿介绍,该项目筛查出的高危人群“三高”(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控制率提高了3~5倍,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病发病风险下降20%以上。  2014年,财政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卫生计生项目中,设置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作为全国性技术指导机构接下了这份重任,吹响了将心血管病防治主战场从医院转向社区的号角。  十年的坚持,换来了心血管病防控向前一大步。  勾勒心血管病风险“画像”  走过一处就在地图上标记一个红点。从2张中国地图上红点分布的密集度,可以看到项目团队十年来的轨迹:2014年,4个省、20个项目点零星分布;如今,密密麻麻的红点布满了我国31个省(区、市)、292个地级市、385个县、5.4万个村(社区)。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预防医学处副处长李希说:“沿着这个轨迹,项目团队累计筛查居民超过527万人,确定心血管病高危对象149万人,对高危对象开展年度干预随访470万次,最长随访时间达9年,平均随访年限为5年。项目建成全球最大的前瞻性自然人群队列和心血管病高危对象队列,也为我国心血管病摸清了‘家底’,勾勒出心血管病风险‘画像’。”“画像”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地区“画像”,二是个人“画像”。李希带着记者来到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疾病防治与健康教育展厅,大屏上呈现着一张全国区县级心血管病人群风险和危险因素热力图。  “绿色表示风险较低,黄色表示风险高。”李希说,“项目团队以心血管病高危对象检出比例等几项核心指标为依据绘制该图,可以直观地看到东北、华北地区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高,华南、华中地区风险低。不仅如此,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肥胖等12种心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在每个地区的具体分布情况也一目了然。”  具体到个人,项目团队在5个省、13个县、127个村确定4400多名高危对象,根据筛查结果为各类高危人群“打上”血压高、血糖高等标签,村医向不同标签的高危人群精准推送不同类型的健康科普内容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段。  项目规模大,涉及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工作人员,如何保证“画像”的精准性?李希介绍,项目团队组织发布7类项目技术方案、操作手册、质量控制方案,并做好过程监控。以项目开展过程中涉及的问卷调查为例,项目团队采取电子问卷的方式,避免人工手写错误,并且做到实时全量考核。一线工作人员可以将问卷结果实时上传至国家项目办系统,当晚就可以完成部分数据分析。此外,系统可以精准地监控每一个问卷中每一道问题的填写时间,将其作为填写质量的判断依据。  数据宝藏驱动精准防控  勾勒出的“画像”,为心血管病综合防控指明了方向。尤其是针对防控能力薄弱的基层,项目团队有了许多新的工作思路。比如,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大多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基层医务人员常常难以给出科学的用药建议,为此,项目团队研发出临床用药辅助决策系统。  李希介绍,以往的决策系统大多依赖于临床指南,可以提示既往临床研究证明吃哪几种药有效。项目团队研发的系统不仅嵌入现有临床指南、药物说明书等知识库,还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专家既往开出的高血压用药处方进行深度挖掘,并可基于患者的数据自主开展真实世界“头对头”药物对比评价(采用临床上已使用的标准治疗药物或方法作为直接对照开展试验,可视为两种药物的“直接单挑”)。基于110万条运算逻辑,系统能具体建议在可选的几类药物中,吃哪种药的效果可能更好,以及初始剂量如何确定。  十年来积攒的项目数据是需要细细挖掘的宝藏。项目团队每年将所有最新数据进行数据清理后上传至国家项目管理办公室,为各省份提供本省份数据。李希介绍,截至目前,相关方围绕整个项目共发表200多篇科研论文,其中有160篇是省级或县级项目办基于本地数据发表的。  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项目团队完成针对全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布特征、人群风险防控现状、基层防治能力和疾病负担发展趋势的评价,上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并撰写针对每个省份的具体报告。李希了解到,各省份已将这些报告积极运用起来,有的将其作为当地卫生健康委工作报告的一个专题,有的将报告整理成书籍出版。  打造铁三角防控队伍  一条左右对称的心电图波段中间是一颗红心,红心里画有三人携手的图案。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的新标志亮相十年回顾活动现场,正如它所表现的那样,该项目是一份需要众人合作的事业。  “十年来,2700余家机构、4.1万名人员参与到项目中来。”胡盛寿说。据介绍,该项目组建由临床、流行病学、项目管理、健康宣教等领域专家组成的运行管理团队,在每个项目点打造一支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成的铁三角防控队伍。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负责技术支持、动员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社区招募、居民筛查,医院负责高危对象检查和干预。  作为第一批加入该项目的单位代表,江西省疾控中心慢性病防制所副所长颜玮来到活动现场,接受来自项目办的感谢和表彰。她向记者分享了该省取得的成绩:“我们的筛查范围从最初的6个设区市的6个县扩大到8个设区市的12个县,大约覆盖了688万人口,筛出来的高危对象超4万人。”  颜玮介绍,整个项目主要分为初筛、高危对象干预、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4个阶段。社区人员动员项目地区所有35~75岁居民到现场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完成采血。针对初筛出的高危人群,增加颈动脉超声和心脏彩超检查等项目。之后,工作人员将高危人群分级,并在随后3个月内进行短期随访和综合干预,以后每年定期开展一次随访和综合干预。  颜玮感受到了基层医务人员在项目开展中的成长:“刚开始,部分工作人员血压测量都做得不太规范,现在对心血管病防控有了更深了解。”  长期随访是对项目组成员的考验。面对居民的不解、人员流动、老弱病残的行动不便,他们要千方百计地踩着时间点、带着仪器深入居民家中,争取不遗漏一个。  多年来的坚持换来了百姓的理解。“以前我们派大巴拉都拉不来多少人,现在好多老百姓骑着三轮车来做检查。”河南省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干预室主任范雷说。  项目办的目光投向了下一个十年。“项目将继续加大心血管病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力度,加强个体化心血管病风险综合评估;创新多病共管、同防同治路径,以科技创新赋能基层,探索‘互联网+智慧医疗’模式,逐步提升基层防控能力。”胡盛寿说。

2024-04-25
专题专栏
查看更多